李伯清,上世纪80年代开始,靠着散打评书红遍川渝地区。
如今,更是老少通杀,被听众爱称为李贝贝
他的散打评书,讲的是民俗,说的是人情,戳的是人心
尤其是把“假打”一词深入人心。
外地人初来乍到,也许不懂,“假打”到底是什么意思,它是好词吗?
怎么莫名有种不太妙的感觉。
那么,“假打”一词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?
且听一听“假打”的前世今生,博君一笑。
展开剩余79%旧时,老百姓娱乐活动匮乏,能够去茶馆听书,街头看看杂耍,戏院看场戏已是平头百姓日常能够到的最高娱乐消费。
而戏院呢巨人配资,为了剧目好看,吸引回头客,生丑净末旦,各种角色安排得明明白白,总有一款观众爱看。
光有文戏不够,还得有武戏。
武戏,可真不是花拳绣腿,要求基本功扎实,苦寒酷夏都得练。
单人打戏不仅要精彩还得亮绝活,至于双人或多人对招,则讲究切换自如,招式精彩
于是乎,衍生出各种经典武戏场面。
川剧,也有这样的表演需求。虽然现下众人熟知的可能只剩下顶灯和变脸,不过,川剧作为传统剧目,还是有很多优秀节目的。
打,是“真打”,但也不能真的打。
下手力度要讲究,真要伤着了,演员后面还怎么上场。
光有打戏还不够,还得推陈出新,必须标新立异
这个时候,有人跳出来了,把现下某些艺人博出位的手段耍得一套一套的。
话说这日,重庆某处唱戏,照理来说,就是常规操作
谁料,那日的武生曹黑娃不按常规操作,一出场便使出大杀招,钢叉直遛遛冲着对戏的徒弟掷出去,飞出去的钢叉与徒弟错身而过,扎进舞台地板上余声不觉嗡嗡作响。
台下观众们不得叹一声,唔,这是来真的吗?
好徒儿被师傅一顿实操,不敢接招了,吓得跳下台躲进观众席
台上的曹黑娃再次掷出钢叉,直直朝着观众席里的徒儿飞去,唬得台下一众人等避之不及,作鸟兽散。
这事,若是到这里了结,坊间谈资是有了。
茶余饭后,谁不聊一句,那日曹黑娃和他徒弟真干仗了,要不是我跑得快,那钢叉不就把我扎个透心凉。
吃瓜群众们哇的一声,这么厉害吗,刺激呀,下次我得去买票去看他们的戏。
转折来得如此猝不及防,就像如今的热搜榜,让子弹飞一会儿才是吃瓜之道。
事后,有胆大的捡起地上的钢叉,定睛一看,嘿,你猜怎么着,寒光四射的钢叉原来竟是纸糊的。
众人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,师徒俩玩的一手好戏码
大骂道,龟儿子,曹黑娃打的是假叉
于是,“打假叉”这个词就流传开来
随着时间推移,“打假叉”一词逐渐精练,变成了“假打”
意为指某人,做人做事虚伪、好面子,光是纸上谈兵却不落实处
上世纪8、90年代,川渝地区的巴蜀笑星们走上银幕,拍摄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,极大的推广了四川话。
“假打”一词,也频繁的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。
譬如,“那个娃儿,假打得很,莫信他说的”,那就是说那人不靠谱,别信他的话
又如,“你不要假打,今天该啷个就啷个”,是说,你不要光说不练,还得做出实事才是正理。
今日份四川话,你学会了吗?
本文由彭豆儿原创巨人配资,欢迎点赞+关注!
发布于:四川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