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陕北榆林横山区启运操盘,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一道绿色屏障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案。作为陕西最北的朱鹮栖息地、塞上稻渔共生示范区和三代护林人接力守护的绿洲,横山以“生态+创新”的实践,破解了生态脆弱区高质量发展的难题。
朱鹮北迁:高寒地带的生态奇迹
横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内,14只刚破壳的朱鹮雏鸟在恒温箱中叽叽喳喳。工作人员手持滴管,将泥鳅、牛肉、蔬菜混合的特制饲料喂入雏鸟口中,同时紧盯监控屏上的温度、湿度数据——这是横山朱鹮种群扩大的关键场景。
作为陕西最北端的朱鹮栖息地,横山基地自2023年10月引入朱鹮以来,已连续两年突破高寒地区繁育难题。2024年孵化11只,2025年增至14只,且雏鸟存活率达100%。基地负责人方伟说:“朱鹮对环境极度敏感,能在横山成功繁育,证明这里的无定河流域生态已达到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生存标准。”
展开剩余71%为适应陕北气候,基地创新搭建冷热水双循环系统,冬季通过地暖保持恒温,夏季利用冷水循环降温。饮食结构上,将传统稻田中的黄鳝、小鱼替换为耐寒的泥鳅,并添加牛肉补充蛋白质。方伟介绍,未来将沿无定河构建跨省生态廊道,让“东方宝石”飞越毛乌素沙地。
稻渔共生:沙地里的生态经济学
响水河畔启运操盘,连片稻田与鱼塘交织成网。横山区水产站站长王文章蹲在田埂上,拨开稻叶展示藏在水下的秘密:“每亩稻田混养200尾鲤鱼、50只螃蟹,鱼蟹捕食害虫,粪便肥田,稻谷产量提升15%,每亩综合收益增加3000元。”
这种“以渔养稻、以稻护渔”的模式,让横山响水稻价格从每斤8元跃升至30元。当地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将稻渔共生面积扩大至2.3万亩,带动1200户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。更关键的是,稻田湿地每年固碳1.2万吨,成为毛乌素沙地边缘的“生态肺叶”。
“过去种玉米,一亩地收入不到千元,现在稻渔共生让沙地变‘金田’。”响水镇农民乔建兵笑着算账,“今年又扩大了投资规模,继续发展观光农业。”
范元义:40年守绿人的生命刻度
在横山区臭柏自然保护区,66岁的护林员范元义背着水壶、手持防火铲,开始了每日30里的巡山路。他的巡护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:5月12日,制止3起偷牧行为;6月3日,清除2处火灾隐患点……
1984年,退伍军人范元义接过护林员接力棒,从此与这片5.6万亩的臭柏林结下不解之缘。早期林区盗伐猖獗,他曾在追捕盗贼时被镰刀划伤手臂,住院20余天;防火期每天只睡4小时,凌晨3点打着手电检查林缘;40年磨坏200余双胶鞋,走过的路相当于绕地球3圈。
“现在林子盖度从21%提升到82%,野生动物从十几种增加到上百种。”范元义抚摸着胸前的“横山好人”奖章说,“儿子让我去城里享福,我说树离不开我,我也离不开树。”在他的带动下,横山臭柏林面积从5.57万亩扩展至15万亩,成为毛乌素沙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。
生态突围:横山模式的启示
这三组数据勾勒出横山的突围路径:朱鹮北飞标注生态阈值,稻渔共生核算绿色产值,护林坚守积累生态资本。当地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产——朱鹮栖息地规划跨境生态廊道,稻渔系统拓展观光农业,护林经验输出为“碳汇交易+生态补偿”机制。
榆林市生态部门负责人表示:“横山以实践证明,在生态敏感区,保护力度就是发展速度。我们正在建立‘生态修复-产业增值-反哺保护’的闭环,让每棵树的年轮都刻上发展刻度。”当清风拂过稻浪,范元义的巡林小道上新一批树苗已扎根沙地,横山的生态长卷仍在续写。
文/鲁瑞启运操盘
发布于:重庆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